张崇发
原标题:05:春秋周刊
解放军昼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灾区,抢救遇险群众。
本文作者写的长篇通讯《红色电波通北京》,后于1976年8月17日被《人民日报》转载。
唐山抗震救灾简报
本文作者写的供领导审阅的关于部队抢险的资料打印件
本文作者在唐山地震前线写的内参稿件手稿
2014年8月5日,云南鲁甸地震;10月7日,云南景谷地震……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国人在汶川地震后再次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开始关注。
1976年8月1日,本文作者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第5天,从北京军区宣传部来到唐山,成为北京部队抗震救灾指挥部《抗震前线》报的记者。那时候,救灾部队的报道,都刊登在《抗震救灾简报》上,只供领导机关参阅。
以下四篇报道,是作者当年没有公开报道的救人故事,这些作品一直珍藏在作者38年前的采访本、手稿及上报领导审阅的打印件中,有的刊登在《抗震救灾简报》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也许当年我们的救灾手段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但人的生命的韧性在无情的自然灾害面前,同样闪现着光辉。———编者
据报道,2014年8月5日下午,云南鲁甸地震后第3天,人们见证了生命的奇迹: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八宝村萝卜地社的一处倒塌民房下,88岁的老妇熊正芳在被埋50个小时后,被救援人员成功救出。5日晚9时左右,云南消防总队昆明支队31人进入鲁甸震区龙头山镇翠屏村进行搜救。在当地百姓指引下,找到一名孕妇,并将该孕妇从废墟中救出。
云南景谷地震更是无一人死亡……
看到这些激动人心的报道,我不由得想起38年前1976年唐山大地震救人的故事。以下,是我根据自己在当时发表在《抗震救灾简报》上的文章及采访记录改写的四个感人故事……
八月二日:
两个鲜活的生命,从地震废墟中被扒出
1976年8月2日,震后第6天,上午11时40分,北京军区38军114师坦克团6连的指战员,正在唐山市商业服务楼抢险救灾,突然有人听到脚下有微弱的呼救声。
“同志们,赶快从这里扒!”
6连连长孟学政一声大喊,同志们立即集中到有呼救声的地方。
6层大楼倒塌后堆积着3米多厚的砖、木和水泥预制板。人究竟在什么位置,一时难以判断。
连长孟学政、副指导员邱拴章发动大家先搬动水泥预制板,并确定一人监听下面的呼救声。指战员们苦干了两个小时,挖出一个两米半深的大坑,并发现了被一块水泥预制板斜压着的铁架床的栏杆。
经过呼喊,很快判断出呼救人员的大约位置。此时,孟学政、邱拴章边组织指挥,边亲自动手扒。看到人的身子后,大家都自动扔掉工具,坚持用手扒。翻滚的烟尘使人难以睁开双眼,熏人的臭味,呛得大家头昏脑胀,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被别人换下去,都硬是挺着干。
下午2时40分,大家终于扒出了被埋压110多小时的64岁老人孙尚卿。他刚被指战员们扒出,就说:“我房间隔壁还有人活着。”
听到这个讯息,4连指战员立即奔来接替6连,继续扒挖。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突击,于下午4时半救出第2个人:空军工程学院训练部翻译田义群。
这两个人被扒出后,守在旁边的担架和卫生车,立即将他们接走。
看着远去的卫生车,全体指战员和围观的群众都激动万分,许多人流出了眼泪。
八月三日:
一个年轻的生命被救了出来
8月3日清晨,唐山煤矿医学院的职工子弟、小朋友崔力,在院内突然听到家属宿舍西四排二号倒塌的水泥预制板下有微弱的叫声,仔细一听,像是小朋友白海明的声音,便飞快告诉了白海明的父亲白景儒。
内科医生白景儒的妻子和小女儿已经遇难,大儿子找不到(二儿子被压,8小时后被空军扒出脱险),听到小儿子还活着的消息,半信半疑。因为他和他的哥哥白景恩,为了找大儿子白海明,已经整整扒了4天了,可是什么也没有扒到,只闻到臭气一天比一天浓,心想:一定死在里面了。
“党团骨干,正副班长先上!”
白景儒怀着一线希望,对着倒塌的楼房先呼喊了一句:“明明!明明!”
“爸爸!爸爸!”水泥预制板下、砖头堆里立即发出了回声。
“明明还活着!”白景儒喜出望外,马上去找亲人解放军帮助扒挖。
当时正是清晨5点多,部队刚刚起床。听到这个喜讯,北京军区66军197师589团一连一排的同志们火速奔赴现场。
一场动人心弦的战斗开始了。
营教导员郭来和排长易图段担任现场指挥。郭来同志的母亲和两个孩子,就是被营房内的指战员扒出来的。现在,由他来指挥部队抢救阶级兄弟,心情特别激动。他想,时间就是生命,一定要果断、沉着,保证白海明活着出来!
他首先下达了第一个命令:“党团骨干,正副班长先上!”
话音刚落,一班长管家齐、一班副罗延杰、三班长石东海、二班长张笃才、二班副唐夫生、副班长刘东、共青团员金国强等人立即扑上去,铲土搬砖,撬砸沉重的水泥预制板。
“从现在开始,一律用手扒!”
干得正起劲的时候,一块预制板突然倾斜下来。副班长刘东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用肩膀死死顶住。洞外的同志也眼尖手快,迅速拿来一根铁柱子,把预制板支起来。刘东怕支不稳,紧紧抱着柱子不放。
不一会儿,左上方有40多块砖砌在一起、近200多斤重的一个砖垛子又松动了,慢慢下坠,严重威胁着下面人员的安全。金国强一看情势不妙,“嗖”地一跃身,用背部驮住了砖垛子。
紧张的战斗,大量地消耗着同志们的体力。20多分钟后,教导员郭来看着同志们的速度有点减慢,立即意识到:抢救速度的快慢,决定着被埋人员的生命的长短。便再次下达命令:“你们上,我们下!”说着,他就第一个趴到已经挖得很深的洞子里。他侧耳听听里面的声音,比刚才大多了,知道砖土堆积层不厚了,便要求大家:“从现在开始,一律用手扒!”
在他的带动下,战士们一把一把地抠,一撮一撮地捧。不一会儿,大家就把砖土堆积层挖透了,露出拳头大一个小洞。
这时,一阵风吹,飞扬的尘土砂灰齐向小洞中卷去。郭来怕卷进大量尘土,把白海明呛坏,便急中生智,捡来一片硬纸板挡住小洞,并呼喊其他同志:“找水来,快把这里的土泼湿!”
泼水时,水花溅到洞内。憋闷了七天,干渴难忍的小海明感觉到身上有水,马上喊:“叔叔多泼,叔叔多泼!”
泥土上有了水,战士们用手更好挖了。空气清新了,小海明的情绪越来越活跃。
帐篷成了急救病房
不一会儿,洞口扩大了,教导员郭来立即把手伸进洞去,先摸到小海明的屁股,又摸到他的双腿。此时,郭教导员就问:“你的腿能动吗?”小海明马上动了动。看到这情景,郭来第三次下达命令:“找医生,准备药品!”
6时35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被埋压147小时的儿童白海明被救出。此时,团领导也赶到了现场。为了确保孩子的生命安全,团长当即指示:“抬人动作要慢,要先让他适应一下外界的空气。医生要精心护理治疗,千万不能马虎!”
团卫生队的医生和煤矿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研究后,共同决定:就地抢救,尽量避免颠动。于是,离倒塌楼房只有六七米远的帐篷,就成了小海明的急救病房。经过输液、输氧、喂葡萄糖水,小海明精神越来越好。
白海明得救后,他的父亲白景儒激动万分,逢人就讲:“我要报名参加医疗队,抢救阶级兄弟,报答亲人解放军!”
八月四日:
救出被埋8天7夜的工人王树斌
8月4日下午4时50分,北京军区坦克一师装甲步兵团九连一排的同志们,在两台吊车的密切配合下,在兄弟连队的支援下,成功地从倒塌严重的开滦医院扒出一名被埋压了8天7夜(181小时08分)的青年工人王树斌。
难友陆续离他而去
王树斌是唐山铝矾土矿的工人,7月27日夜12时许,因患急性痢疾而入开滦医院,4小时后,发生强烈地震被埋。据王树斌讲,震后,与他同病房的10多个人,大部分当即死亡,有3人因未压到致命处,仍活着;其他2人不能动,只有他可以活动。在被埋的前3天,他们3人在一起还交谈,互相鼓励。有一名工程师几次鼓励王树斌说:“你没有伤,又年轻,一定要活下去,要争取出去。”“我们几个人眼下虽没被压死,但时间长了出不去,就会饿死。你要想办法找点吃的。”
在难友的鼓励下,王树斌决心要活着出去。他利用自己能活动的有利条件,稍有力气,就在高仅一米的房间空隙中爬动,寻找食物。一天,他摸来摸去,从地上摸到4个桃子。这是他妈妈送他入院时带来的。
3天后,其他2个人因伤势过重,先后死去。那位工程师临终前嘱咐王树斌说:“我不行了,我要和你永别了。你如果能出去,请帮我办一件事,把我这块欧米茄手表转给我爱人。咱们在一起生活了这么几天,我没有别的东西送给你作留念,我还有一盒中华烟,就送你吧!”
吃了四分之一枕芯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感到渴得要命,也十分想吃东西。他知道,要活着出去,必须有一定体力,便继续寻找食物。一天,他又从床下摸到一个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他不知道,就先用牙把瓶盖咬开,然后用舌头舔了舔,感到是甜的,就喝了几口。他发现这是一瓶葡萄糖水,便有意识地省着喝,扒出地面时,还剩了少半瓶。
不久,他经常听到搬砖撬石的声音,以后又听到了宣传车广播的声音:“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王树斌想:一定是解放军来救我们了。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活着出去!
王树斌鼓足全身气力再次爬动,寻找能吃的东西。他把手伸到床上,一把摸到一个枕头。他想:枕芯里不是谷糠就是稻壳,也有一些养分,便撕开一个口子,抓了一点放到嘴里。使劲一嚼,又扎嘴又干燥,实在难咽下去。但是,为了活着出去,他硬是嚼啊嚼,几天之内吃了枕芯中大约四分之一的充填物。
“有危险,解放军不要进来!”
在被埋压的日子里,地下黑洞洞的,王树斌根本分不出白天黑夜,就靠听声音判断。一听到上面有汽车跑,喇叭叫,他便知道是白天;一听上面安静了,他便知道是夜间。根据这种判断,一到白天他就寻找机会向外面呼喊。开始时,虽然上面有砸、抬水泥预制板的声响,也有说话声,但由于积压物太厚(三四十米),他呼喊过许多次,都未能被外面的人听到。
8月4日9时左右,装甲步兵团九连一排的同志们,正在开滦医院病房楼上扒挖药库,战士李震虎突然听到下面有人呼救。在代理排长宋有来的带领下,经过7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从五楼一直挖到一楼,终于扒出了王树斌。
扒挖中,王树斌与地面人员密切配合。地面人员喊话,要他退到安全一点的地方,他就往后爬退;要他不要过多地呼喊,他就静静地呆着。
扒的过程中,他听到一个战士要钻进洞里看他所处的位置,便几次呼喊:“有危险,解放军不要进来!”
八月九日:
生命的奇迹,救出被埋13天的卢桂兰
8月8日,北京军区38军114师341团四连在唐山商业医院扒挖伤员。医院向他们反映:内科一楼的三个小病房里可能有人活着。
得知这个消息后,四连指战员立即组织力量抢救。在基建工程兵61大队两台吊车的配合下,他们对该楼西侧展开了重点突击,扒开了50多块水泥板,清走了近50立方米的废墟。到9日下午6时25分,四连同志从倾倒的水泥板缝隙里,终于望见了一楼下面的病床。
这时,战士杨树海趴在水泥板缝隙上,向里面大喊:“有人没有?”连呼两声之后,里面传出了一位妇女微弱的呼救声。
一听说有活人压在下面,四连80多名战士全部集中过来,突击抢挖,并迅速向上级和商业医院反映了情况。很快,军、师、团各级领导纷纷赶来,亲自指挥这场战斗,北京军区某师医院的救护车和上海医疗队,闻迅火速赶到,在现场准备急救。
四连连长张可钦奋勇当先,领着战士突击清除压在病床上的五块水泥板。他们担心使用工具会碰落碎石,砸伤亲人,都用手扒水泥碎块和碎砖。他们担心用吊车吊水泥板,会使之断裂,挤伤亲人,就组织人员用肩扛。一吨多重的水泥板,12名战士鼓足力气,扛走了三块。病床仍被压在两层水泥板下,两旁堆的碎石也愈积愈多。他们想:如果继续在上面扛水泥板,会引起砖石下落,扬起尘土,威胁遇险人员的生命。
被埋压303小时38分
经研究,四连决定扒开病房西侧的断墙,平行打一条通道。班长李伟和战士杨树海、李宝堂、董长林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他们用手往下扒墙皮白灰,抠灌结沙浆,掏水泥裂缝。很快掏开了一个小洞。
张连长从小洞往里看,看见一位妇女被挤压在床下,曲着腿,里面只有一米多长的空间,人基本上不能活动。
班长李伟等人钻进洞内,不顾手指疼痛,越扒越快。他们怕这位妇女被灰尘呛着,又递进去两个口罩,让她捂住嘴和眼。从洞口往外抢救时,为了不使她碰伤和擦伤,四连同志侧身趴在洞外,把堆在她周围的碎砖石,捧到帽子里,然后一一传递出去。
洞口稍大一点时,副指导员张光喜钻进洞内,把一条床单垫在妇女的身下。经过50多分钟的紧张战斗,四连同志安全地把这位妇女拖出了洞口。
此时是9日晚上7点20分。至此,这位妇女在废墟中被埋压了303小时38分。
就地抢救
在现场,医护人员采取了紧急救护措施。5分钟后,这位妇女就被送进了114师医院。师医院成立了由副院长王天选、所长杨继铮等7人组成的抢救小组。
刚救出时,这位妇女血压高压56,低压没有。到师医院后,由于环境变化、本人激动、路上摇晃,血压已量不出来,处于休克状态。
在上海和沈阳军区医疗队的帮助下,经7人小组全力抢救,两个小时后,伤员的血压回升到85以上;12小时后,病情开始稳定,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化;24小时后,血压和呼吸都恢复正常。
这位妇女患有慢性气管炎,由于埋在地下时间太长,加上寒冷潮湿,气管炎发作得很厉害,左胯骨也被压骨折。两天后,在抢救小组的精心护理下,这位妇女完全脱离危险,神智清楚,谈笑自然。
据她介绍,她的名字叫卢桂兰,46岁,家住唐山市南兴街25号。她的丈夫叫杨庆顺,63岁,在宋谢庄澡堂里当理发员,地震前因脑溢血住进商业医院,已在地震中去世。地震时,卢桂兰正在医院给丈夫陪床。同来陪床的还有杨庆顺单位派来的一个同志,也没能逃过地震。
“坚持一天就是一天胜利”
为什么被埋压的卢桂兰能活13天,当时所有的人都很关注这个问题。
据卢桂兰说,她被埋压后,一直没有吃什么东西,只喝了自己的两次尿。
据现场抢救的同志反映,卢桂兰被挤压在里面,基本不能活动,不可能找到什么吃的东西,里面也没有留下吃东西的痕迹。
据部队团领导和师医院的同志们分析,卢桂兰在地下存活13天,一是她有坚强的毅力,坚信有人来救她。她说:“过去海城地震时,就有解放军救人的事。”她还说:“我心宽,着急顶啥用,坚持一天就是一天胜利。”二是卢桂兰被埋压的地方,与外界的空气没有隔绝。三是卢桂兰被挤压着,一点不能活动,能量消耗小。四是卢桂兰身体壮实。了解她的街道居民反映,卢桂兰地震前身体很强壮。卢桂兰说:“过去我中午从不睡觉,这一次睡足了。”
卢桂兰在断水断食的情况下坚持了13天,这从纯生理上是难以想象和解释的。她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作者张崇发,男,69岁,原北京军区宣传部新闻科干事,主任记者,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