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728资讯/唐山大地震采访:48万人自救互救终脱险
唐山大地震采访:48万人自救互救终脱险
2016-07-12 11:31:28

唐山大地震采访:48万人自救互救终脱险

http://news.QQ.com   2006年07月28日01:42   北京娱乐信报  

  唐山点击查看唐山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大地震那年,10万多名解放军指战员星夜兼程,舍生忘死,挽救出唐山1万多人的生命;10万多名唐山地震伤员被转往全国16个省市,得到妥善救治;全国各地派出的1300人的专业防疫队伍,在短时间内调来大批消毒药品、器材,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全国各地群众捐款捐物,使唐山人民度过了震后的饥荒……这一切过去了30年,但唐山人无法忘记。

  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24万多鲜活的生命葬身瓦砾之中,4200多名孩子失去父母,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

  国外的卫生组织专家曾预言,由于生理、心理和治疗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唐山截瘫伤员最多可以生存15年。然而,截至目前,唐山地震截瘫伤员中仍有1600多人健在。

唐山大地震30周年·访人——48万人自救互救终脱险

点击浏览更多最新图片

 

  一老人带着孩子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游玩。

  截瘫患者  今成“唐山张海迪”

唐山大地震30周年·访人——48万人自救互救终脱险

 

  解放军某部的医务人员在护理地震后第二天出生的婴儿。

  被誉为“唐山张海迪”的姚翠芹近来十分忙碌:彩排由她自己作词的歌曲《阳光家园》,到学校作演讲报告,到社区、医院为孤寡老人、残疾人作画、演唱,接受国内外记者采访,构思第4部反映唐山抗震精神的文学作品。

  大地震打碎当年梦想

  当年23岁、能歌善舞的姚翠芹心里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然而大地震打碎了她的梦想,高位截瘫让她从此再也不能站立。1982年,姚翠芹住进唐山截瘫疗养院,在大家的鼓励下,开始拿起笔来写作。用铅笔盒垫着稿纸,用被子倚住坐不稳的身体,记录胸间涌动的一切。

  唐山市总工会的金胜恩被姚翠芹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打动,遂和妻子、两个女儿时常到疗养院来看望姚翠芹,并接她到公园玩。在公园里,金胜恩两个女儿帮姚翠芹把散乱的头发挽成一个优雅的发髻。树阴下,姚翠芹感受着太阳的暖意,周围是扑鼻的花香,眼前是两个可爱的少女。她从心里产生一股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震后她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大会堂演唱自己所创

  知道小姚有好嗓子,金胜恩特意请来声乐教授李向夫指导她唱歌;知道小姚喜欢画画,老金买来笔墨纸砚,还拍了不少蝴蝶兰的照片,供她临摹;姚翠芹爱猫,金胜恩给她买了《写意猫画谱》。姚翠芹慢慢入道,后来画了一幅长达12米的《百猫图》。

  1984年初,唐山成立残疾人艺术团,领导找到姚翠芹请她“出山”。她犹豫了:爱唱歌是一回事,上台演出是另一回事。在大家劝说下,她同意参加第二年在唐山宾馆为中国残疾人基金会领导举行的专场演出。那天,她坐着轮椅,被人抬上舞台。后来,姚翠芹获得全国残疾人卡拉OK大奖赛民族唱法一等奖,还在人民大会堂为中央首长演唱了自己作词的《我是幸福的残姑娘》。

  想方设法要回馈社会

唐山大地震30周年·访人——48万人自救互救终脱险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纪念日,唐山人民自发地、用自己的方式悼念在地震中遇难的亲人。

  1986年的“五一”,30多岁的姚翠芹成了家,爱人田文园也是地震截瘫伤员。她在日记中写道:“家有外面找不着、得不到的慰藉,特别对于饱经风霜的我们尤为重要。”姚翠芹说:“从我坐上轮椅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在众人搀扶下学着走路。在我的成功道路上,无论是接力棒也好、马拉松也好,总有那么多人关心我。你想,厄运能打垮我吗?”

  姚翠芹一直也在想方设法回馈社会。2002年5月16日,她开通了唐山第一条残疾人爱心热线,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如今,姚翠芹正在构思第4部作品,她说:“我的境遇不仅是个人经历,也是唐山这么多人的经历。以一个地震幸存者身份写出来,比外人写要深刻一些。将来我没了,也会给历史留下些东西。”

  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在唐山街头采访,人们对“唐山精神”耳熟能详。

  公而忘私

  48万人自救获新生

唐山大地震30周年·访人——48万人自救互救终脱险

 

  解放军指战员把运抵唐山的抗震救灾物资分送灾区各地。

  据有关资料显示,唐山地震后,唐山市区有60余万人被埋压在倒塌物中。因此,震后灾区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从废墟下抢救出被埋压人员。

  作为我国地震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王子平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地震社会学研究,他也是那场地震的幸存者。他介绍说,地震发生后,自行脱险的人们自发形成救助大军,根据有关资料估算,通过灾区人民自救互救脱险的约有48万人,占被埋压人的80%以上。

  王子平说,震后初期的自救互救活动几乎完全是自发的,这与灾后初期特定环境下有组织救援活动难以开展有关,也取决于灾民自身精神与道德因素。自发的自救互救方式包括家庭自救互救、邻里自救互救、岗位自救互救等,这些方式的特点是对被埋压者的情况、环境、位置等比较熟悉,又及时、就近,因而救活率高达90%以上。

  患难与共

  团结互助植入人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新唐山崛起之根”,唐山市委书记张和深有感触地说,30年来,团结互助的精神,已深深植入知荣明耻的唐山人民的灵魂,而且孕育出了绚丽的精神文明之花。

  远在陕西的女孩冯曹琴今年考上了大学,唐山市路南区国税局干部龚亚辉高兴不已。过去14年,龚亚辉一直资助着冯曹琴,盼的就是她早日成才。对于帮助别人的初衷,他的想法很简单:“唐山抗震中,不是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帮助了我们吗?”

不知还有多少人有着和龚亚辉相似的想法,于是,当张北发生地震时,29辆卡车满载着唐山人民无私援助的救灾物资第一批到达灾区;当九江点击查看九江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出现洪灾时,唐山是全国第一个捐款超过百万元的城市;当印度洋海啸时,唐山地震孤儿代金荣一个人就捐款3万元……

  百折不挠

  抗震精神世代相传

  唐山地震30周年纪念日前夕,唐山人对抗震精神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市委党校副研究康继祥说:“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在唐山街头采访,人们对“唐山精神”耳熟能详。因为“公而忘私”是群体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准则;“患难与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本主义原则;“百折不挠”要解决的是战胜地震灾害过程中目标和现实的矛盾;“勇往直前”则体现着唐山人在艰难困苦面前的一种勇敢进取的精神状态。

  这种精神综合体现了唐山人的气概、气势、胆略、魄力和道德风貌。正是在这种精神指引和鼓励下,唐山人医治了地震造成的创伤,重新建造了新唐山,唐山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授予“人居荣誉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