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728资讯/两医疗队队员讲述唐山大地震后列车上救援故事
两医疗队队员讲述唐山大地震后列车上救援故事
2016-07-12 10:57:12





  40年前,为了抢救更多的地震伤员,青岛组建医疗队赶赴唐山救援,还抽调了81名医护人员组成了3支列车医疗队,专门在列车上护送伤员。昨天,在市卫计委的帮助下,记者联系到了其中的两位队员,他们向记者讲述了列车上的感人故事。 

  讲述一 

  抄起一件汗衫就赴灾区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后,青岛市卫生局迅速组建了医疗队。“当天中午我正在查病房,院长通知我赶紧回家换衣服,当天下午就要去唐山抗震救灾。”昨天,原青岛六医传染科主任、已经79岁的王秉南老人讲述了当天的情形。当时,王秉南是青岛六医传染科大夫,在接到通知后,他立即赶回家,抄起了一件老头衫,也没有来得及带牙膏牙刷,就和同事丁春英加入到医疗队中出发了。“后来我才知道,因为我刚从市立医院进修内科回来,因为内外科都会,所以才被选中。” 

  王秉南告诉记者,当时他们这支医疗队乘坐军列赶赴唐山灾区。因为时间太久远了,花了多长时间到达灾区,自己已经记不起来了。“当时很多城市都派出了医疗队,大家都在忙着前去抢救伤员。”王秉南说,自己和丁春英负责一节火车,这节火车也成了救治伤员的临时病房,一些伤员被抢救出来后,伤情严重的就要送到“火车病房”里,并要及时分流到其他城市的医院。 

  “唐山地震发生在凌晨,正是人们睡觉的时候,因此不少家庭的人都没了,一些伤员得了‘地震挤压综合征’,会出现休克、血压测不到、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我们就要及时治疗。”王秉南说,遇到患了脑水肿、抽风的伤员,就要注射甘露醇,队友们经常是用肚子顶着针管来给伤员注射。每节“火车病房”里都有40多名伤员,除了要及时给他们换药外,有时候还要给这些躺在担架上的伤员喂药喂饭。“当时天很热,白天忙着抢救,衣服上全都是汗渍,到最后衣服都变得很硬。虽然很难受,但是我们都顾不上这些,也来不及换衣服,天天跑着救伤员。” 

  列车上帮夫妻俩团聚 

  王秉南给记者讲述了一件令他感动的往事。有一对小夫妻,妻子刚怀孕四五个月,地震发生后,她从6楼卧室里被甩了出去,掉在4楼外的一棵大树上,所幸被解放军战士救下来,丈夫则被埋在瓦砾中。“我先是收治了这名孕妇,真是万幸,她只是全身有多处挫伤,经过处理后,她全身都缠上了绷带,被安排到了‘火车病房’里。后来,男的也被解放军救了出来,碰巧也是我给他治疗。男的右小腿有一大块肉被砸掉了,我当时花了半个小时缝合处理完毕。”王秉南说。 

  在给男子处理完毕后,王秉南顺口问了一句“你现在觉得身体怎么样?”男子情绪很低沉,哭着告诉王秉南:“我痛不痛不要紧,我爱人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她还怀着孩子……”王秉南心头一酸,连忙安慰男子:“你放心,应该不会有事的。要不我帮你找一找吧。”王秉南询问了女子的姓名和相貌,就开始在每一节列车上寻找。在寻找了四节火车、看了170多名伤员后,听到有人呼喊自己的名字,浑身缠着绷带的女子举了举手,表示她就是王秉南要找的人。激动万分的王秉南赶紧协调了值班的列车长,让这对患难夫妻团聚。 

  时间过去了40年,王秉南还能清楚地记着当时的场景。并排的两副担架上,浑身颤着绷带的女子和腿上打着石膏的丈夫,两个人手拉着手,彼此对望着,眼角都流下了眼泪,这眼泪中有激动,有惊喜。“我牵挂着这对患难夫妻,就给他们留下了一张字条,说我是青岛医生,等着好了一定要告诉我一下。”王秉南说。 

  王秉南转身又去救治其他的伤员去了。隔了几天后,有队友找到了王秉南说,“你救的那对夫妻有消息了,女的早产生了一个男孩,男的专门联系了我们,向你报喜呢。”听到这个好消息,王秉南笑了,这也是他在地震灾区第一次笑。 

  就像是在打仗 

  王秉南所在的列车医疗队要一路护送伤员,遇到一些伤情严重的伤员,就要当即分流到附近的城市,在列车上,每一节火车上都有随车医护人员,他们要24小时照顾伤员。“在火车上没有人做饭,我们也顾不上做饭,因此都是靠到站的城市给我们送点饭菜和水,有时候一天也就吃一顿饭。” 

  “在灾区,我感觉到我们就是在打仗,根本不能睡觉,那时候每一个队友都像是铁打的一样,没黑没夜地忙碌着。”王秉南说,在收治一些伤员时他发现很多人都是穿着军服,询问得知是解放军战士脱下身上的衣服送给他们穿的。 

  讲述二 

  30名医务人员搭乘救援列车
 

  “从青岛开往唐山运送伤员的列车连夜出发,10节车厢,接了400多名伤员……”87岁的邱方进对40年前参加列车医疗队进唐山震区的往事记忆犹新,他是作为医疗队队长兼指导员的身份随队前往的。 

  邱方进告诉记者,他一直在市立医院做行政工作。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发生后,青岛医疗系统派出多批医疗救援队,先后进入地震灾区。他们在地震第二天接到通知,准备医疗器械、药品,同时医院开始腾空病房的床位,为接收唐山震区的伤员做准备。出发前,确定了他们这个30人医疗救援队的任务:乘专列进入唐山震区,向外接运重伤员。邱方进被任命为列车医疗队队长兼指导员,另外一名外科医生担任业务队长。邱方进介绍说,这个列车医疗队的成员除了他们市立医院的医务人员,还包括海运局等两个企业医院的医生。 

  列车太慢照明电省着用 

  10节车厢的专列下午5点从青岛站出发,半夜12点到达济南。“从济南出发后,可能是铁路受到地震影响,火车开得特别慢,导致车上的照明电量严重不足。”邱方进说,当时列车上的用电是靠火车运行时自发电,如果火车运行速度太慢,车上的蓄电量就明显不足。为节省用电,车厢中的灯光全部关闭,储存电量等进入唐山接伤员时照明。“唐山大地震的震中在丰润县一带,救援列车的抵达站是丰北站。”邱方进告诉记者,列车缓慢进入丰北火车站时已经是深夜12点,火车站没有灯光,站台上只有零星的手电筒和油灯光亮。火车车厢的灯光此时才全部打开,将整个站台照亮。 

  从车窗往车厢里抬伤员 

  “我们这时候才看清楚,站台上密密麻麻站着、躺着好多人。”邱方进说,这些伤员都是地震救援现场经过医疗救援人员分选出的重伤员,当地无法治疗恢复,必须送往震区以外的医院救治。大家随即开始肩扛手抬,往车上运送伤员。此时,大家才发现,好多躺在担架上的重伤员从车厢门根本无法抬上车。因为车门拐向车厢的空间太窄,平放的担架无法转弯。情急之下,医疗队员将所有车窗打开,把担架从车窗往车厢里递送。“10节车厢大约接运了400多名伤员,大部分都是只能躺着的重病号。”邱方进回忆说,运送伤员的列车是普通硬座车厢,能坐得住的伤员斜躺在座位上,不能坐立的重伤员连同担架横放在座椅靠背上,最后连车厢连接处的通道也摆满担架。 

  重伤员多数骨折闭合伤 

  伤员安排停当,列车随即启动返程。医疗队的医务人员按照预先安排,分成多个医疗组在各个车厢检查伤员伤情。“盆骨骨折、腰椎骨折、四肢骨折……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伤员。”邱方进说,考虑到列车上不具备手术急救条件,分配上车的都是没有外伤流血的 “闭合伤”伤员,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护理,避免伤情恶化。但即便如此,列车到达沧州时,还是有一名伤员因伤情严重死亡,遗体在沧州车站放下去,由当地负责安葬。因为大部分重伤员没有自理能力,每到吃饭时间,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就要挨个喂饭喂水,往往中午饭从车厢这头喂到那头,用不了多长时间,又要吃晚饭了。 

  担架“参加”过解放战争 

  根据安排,火车首先要在潍坊站停车,放下一批伤员在当地救治。由于有了丰北站担架无法平抬着上车的经验,在火车出发的路上,邱方进就召集几名骨干医务人员商量,到达潍坊站后如何快速运送伤员下车。最终,他们通过车上电报通知潍坊站,将卡车开上火车站台,使卡车后车厢对准火车车窗,从车窗内直接将担架推送到卡车上。“最让我们感动的是莱西桃村的老百姓,他们现做了担架到火车站接站。”邱方进说,第三站到达烟台站时,站台地上并排放置了近百个规格统一的担架,担架下方都带着高约30厘米的支腿,伤员躺在上面不会接触到地面。“我们解放战争运送解放军伤员,就是用的这样的担架。”一名当地老百姓告诉邱方进,这些担架都是他们自己用木头制作的,每个担架配备3个人,其中两个人前后抬,另外一个人提着煤油灯照路,然后相互替换。运送伤员的列车在潍坊、莱西、烟台分批放下部分伤员,最后一批伤员抵达青岛,分送到各大医院救治。 

  昨天,记者从市卫计委了解到,1976年,青岛市在组织赴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同时,又抽调81名医务人员组成3支列车医疗队,8月2日到13日共完成8个专列的伤员护送任务,还有飞机转运伤员11架次。